未成年人如何用好社交App?
因网络社交导致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事件时有发生
● 近年来,作为网生代的未成年人将不少时间用在了网络娱乐、社交、学习、消费上。一些网络熟人社交或半熟人社交、游戏社交、知识社交类产品,都深得未成年人的喜爱
● 未成年人在使用社交App时很难保障安全性,因网络社交导致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事件时有发生;此外一些社交App虽然设置了身份认证系统,但形同虚设,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在社交App上“裸奔”
● 未成年人要提升对社交App使用的正确认知;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与管理;App运营商要丰富和优化青少年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供给;学校可通过法治课程、情景模拟、以案释法等科普和普法路径,及时向学生传授如何正确健康使用社交App
□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
□ 本报记者 文丽娟
“赵老师,祝您生日快乐,今天我和几个小伙伴给您准备了生日惊喜,我能加您为好友,并把您拉到我们几个的群里吗?”
“可以啊,谢谢你们,老师很期待。”
5月15日(周日)一大早,天津市河东区某小学三年级教师赵琳就收到了学生发来的短信。这一天是赵琳的生日,学生们为她制作了各种生日祝福视频:有两位同学在《迷你世界》手游中用不同材料搭出“赵老师生日快乐”的图案;有同学拍摄并剪辑了生日快乐视频;还有同学用App拍摄表情功能,录制了祝福表情包。
被学生深深打动的同时,赵琳也有一些担忧:他们才读小学三年级,就有了自己的社交账号,而且玩得都很熟练。他们的家长对于孩子们使用社交App是否知情?他们又能否安全地用好这些社交App呢?
近年来,作为网生代的未成年人将不少时间用在了网络娱乐、社交、学习、消费上。一些网络熟人社交或半熟人社交、游戏社交、知识社交类产品等,都深得未成年人的喜爱。
然而,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近日采访发现,未成年人在使用社交App时很难保障安全性,因网络社交导致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事件时有发生;此外一些社交App虽然设置了身份认证系统,但形同虚设,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在社交App上“裸奔”。
多位受访专家提出,从未成年人本身来说,需要提升对社交App使用的正确认知;从家长的角度来说,应该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与管理,使孩子能合理使用各类互联网产品;从App运营商的角度来说,要丰富和优化青少年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供给;从学校的角度来说,可通过法治课程、情景模拟、以案释法等科普和普法路径,及时向学生传授如何正确健康使用社交App。
社交App使用量大
稍有不慎容易出事
不久前,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“未成年人线上社交产品的使用及其权益保护”课题组以某款社交App进行调查发现,社交App已经深度渗入到未成年人的生活中,有该社交App账号的未成年人超过六成。未成年人使用该社交App占比最高的前两项原因分别是:方便沟通;看学校的作业和通知等。
经历了学生社交App送祝福后,赵琳也特别留心孩子使用社交App的情况。她注意到,一些一年级甚至幼儿园的学生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社交App账号。她有些不理解: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要使用社交App呢?
馨馨是赵琳的学生,她从二年级开始就有属于自己的社交App账号了。如今,她已经能够熟练使用该App中的添加好友、群聊天、视频号、小游戏等功能。
对于这种情况,馨馨妈妈认为,与其严防死守,不如跟孩子讲清楚这些社交App的各种功能和交友时应注意的地方。比如钱包功能,馨馨妈妈鼓励孩子每年将压岁钱存入钱包,当孩子想购买盲盒或零食时,她会要求孩子花自己的压岁钱,“花自己的钱会心疼,这样孩子对钱就有了概念,再花钱时就会多一些考虑了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像馨馨妈妈这样,对社交App持理性态度;也并不是所有未成年人都能健康合理地使用社交App。
除了花费太多时间、过度使用社交App外,有一些未成年人也容易受一些社交App中不良信息的影响。四川省宜宾市某高中学生小茶使用一款社交App已经数年,经常会收到陌生“美女”打招呼的消息,聊着聊着就会发现对方是想通过裸聊敲诈勒索。
据安徽省宿州市某中学教师张海介绍,去年9月,他所在班级有一名学生因为想换手机但不敢告诉父母,从社交App上认识一个专门卖二手手机的人,花2000多元订购了一款手机,结果收货后发现手机根本无法使用,再联系卖家时对方已将其拉黑。
“类似事件,学校每年都会发生一两起,不管怎么强调不要轻易相信社交App上的陌生人,还是有不少学生上当受骗。”张海说。
财产损失还算轻的,未成年人因轻信社交App上的陌生人而遭受严重侵害的案例也时有发生:宁夏固原原州区人民法院曾发文称,2021年7月的一天,年仅16岁的小花通过某社交App认识了张某。两人线下见面后,张某心生歹念对其实施了强奸并用手机拍摄了小花的裸体视频。之后,张某以对外流传裸体视频要挟再次与其发生性关系。最终小花选择了报警,张某也被绳之以法。
认证系统形同虚设
分级模式未达预期
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未成年人在一些社交App上“裸奔”?
记者调查发现,虽然一些社交App明确标注了“Age Rating 17+”,即该应用的注册信息中建议17岁以上年龄可以下载,17+类别App中可能含有“频繁和激烈的攻击性言语;频繁和激烈的卡通、幻想或现实暴力;频繁和激烈的成人、恐怖和性暗示题材;色情内容、裸体、烟酒和毒品”,但这些社交App并没有身份认证设置,即使有认证系统也形同虚设,年龄性别等可以随意设定。
比如,有的社交App要求使用者输入的出生日期验证年龄必须满18岁,否则无法注册使用,但实际上可以随便输入出生日期且无认证环节。
在一些明确表明只有年满18岁用户才能使用的社交App中,记者发现其设置中有青少年模式。有使用者发表评论称,如果真是只有成年人才能使用这些软件,为何还要再设置青少年模式?
还有一些社交App虽然有青少年模式,但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很少使用。赵琳告诉记者,她所在班级中有社交账号的学生大概10多名,但没有一个设置了青少年模式,还有很多家长根本就不知道社交App有青少年模式。
经了解,赵琳发现一些家长不愿意设置青少年模式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: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单调、青少年模式下功能太少、总跳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提示很烦。
“各种App青少年模式下推送的内容都很无聊,晚上到第二天早晨还有禁用时间段,而且很多最基本的功能都没办法使用。即使家长开启了青少年模式,网上也有很多破解教程,随便一搜就可以搜到。”小茶说。
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教授张鸿巍告诉记者,社交App分级确有必要,对于规范运营商合法经营及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社交App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。
“当前,诸如分级、青少年模式未达到预期效果,原因固然很多,但主要还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分级模式等认识尚待加强、未成年人本身对分级模式存有不解或抗拒心理,而运营商对登录时年龄认定亦存在技术不到位的情形。这些都需要各个方面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。”张鸿巍说。
多措并举共同发力
合理用好社交App
各类社交App对孩子来说充满吸引力,而家长、老师等成年人对未成年人使用社交App则“又爱又恨”。对未成年人来说,是否有必要使用社交App呢?
张鸿巍认为,未成年人身心一直处于持续变化之中,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受到朋辈、虚拟世界等家庭外的影响日渐加深。传统威权或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面临着诸多冲击,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亦产生了许多影响。而社交App则为一部分未成年人逃离或疏远传统家庭教养方式束缚提供了媒介,亦为其在朋辈等交往中获得认可、安慰等提供了平台。
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、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朱迪看来,社交App在未成年人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比如学习、获取信息、和同学朋友保持联系、娱乐休闲、解压放松等,这些都能够满足未成年人在各个层次、各个方面的需求。
“虽然未成年人的心智发育发展和社会经验都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,可能会对社交App不当使用,包括沉迷上瘾或者接受一些不良信息,但不能因此把未成年人特别‘完美’地保护起来,而是应当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利用互联网赋能自身。”朱迪说。
那么该如何保障未成年人安全合理地用好社交App?
上述课题组提出,成年人非常有必要与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们形成民主的、尊重的、沟通的、理解的相处方式,加强亲子沟通,对未成年人多些宽容与接纳。呼吁家长既要给孩子提供民主和谐的代际沟通、教养方式,也要积极承担教育责任,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与管理,使孩子能合理使用各类互联网产品。
朱迪则认为,从App运营商的角度来说,还是要丰富和优化青少年感兴趣的信息内容供给。
“现在很多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确实很安全,但是比较单调、质量没有那么好,孩子们要么放弃使用,要么想方设法地绕过青少年保护模式,让这种模式形同虚设。”朱迪说。
张鸿巍建议,学校可通过法治课程、情景模拟、以案释法等科普和普法路径,及时向学生传授如何正确与健康使用社交App;未成年人本身也需要提升对社交App使用的正确认知,既通过正确使用来解决学习、社会和娱乐需求,又不沉迷其中,遇到棘手问题应及时向父母或老师反映和求助。 【编辑:岳川】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北冰洋经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